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科举的演进,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科举考试的科目在唐朝时候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而且还产生了武举。
    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弥封、誊录,是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朝,唐初在吏部诠试授官时,所试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朝加强了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
    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南宋时经义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
    到了明朝,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
    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说话,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涩、似通非通。
    八股文没有诗、赋、论、策等文体的佳作那种熠熠文采和酣畅气势,而是晦涩枯燥,有些词句甚至难于准确把握其意义。典型的八股文风是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明清统治者标榜“求实尚正”,只许考生做“浑厚老成”的死板文章,不得用诗赋式的华丽词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
    八股文没有诗赋策论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联翩的绚丽色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出界限之处。甚至即使在经典之内,还有犯上、犯下的禁忌。
    要在如此严格僵死的规矩中将孔孟经书的只言片语敷衍拉扯成一篇文章,的确是件极难的事情。
    自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之后,科举制度的积极性日少、消极性日增,至明清两代,科举达于极盛而自身的弊病亦达于极甚。
    在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大秦:开局杀戮系统逆剑狂神规则怪谈,与七个诡异订婚后杀疯了惨死重生杀疯全家,还把权臣撩爆啦!强横废太子从天煞孤星开始趋吉避凶斗罗:开局被云冥所杀二次入伍,从最强开始港综:我,交通执行及管制组?人在北美当神父,神灵竟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