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2)页
    元:

    我在晋江文学城上看到一部网络小说,如上图所示。

    怕您不懂,我在这里解释一下。“纸片恋人”是从“和纸片人谈恋爱”这个说法衍生出来的,“纸片人”,最初是指动漫、游戏、小说作品中出现的角色。由于这些角色都是二维的,就像印在纸片上一样没有厚度,所以称为“纸片人”(广义上也可包含看不见、摸不着的偶像明星)。

    在这部小说中,最能引起传统读者惊讶或反感的地方大概在于,栗说星与游戏角色宿鸣谦的恋爱挪动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并改写了“爱情”一词的适用范围。这当然不是《纸片恋人》的独创,对于《纸片恋人》的作者与读者而言,“与纸片人谈恋爱”早已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是现实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关于“真实”与“真爱”的定义早已悄然滑动。

    虽然玩家清晰地理解虚拟角色给出的所有反馈都是程序预设的结果,而不是来自灵魂的回应。但真情实意地与虚拟角色谈恋爱算不算真实的爱情,不同人大概会有不同见解。毕竟,定义“真实”成为一种权力,定义“爱情”也一样。

    对游戏经验的借鉴,造成了文学的深刻变革。比如世界观或者说世界设定本身不再只是叙事的舞台,而是成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网络文学中有一类名叫“大纲文”的小说,主要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表,篇幅很短,只包含主角人设和一个足够新颖有趣的关键情节,没有描写,没有细节,人物关系和叙事都保持在极简状态。然而恰恰是在这类作品的读者评论中,我们却常常能看到“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中已经有画面了”等评价。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太过简单、缺乏细节的大纲文,但对于另一些读者而言却每个场景都很有画面感。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大概在于,人们对于“画面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对于大纲文的读者而言,一篇精彩的大纲文本身就足够了,它不需要被扩充起来,所有细节读者可以自行“脑补”。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对于当代的许多年轻读者而言,最难以忍受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其冗长的描写了。对于19世纪的读者而言,要脑补出某个画面,所需要的线索是“复制”式的,需要用文字精细复现画面中的诸多细节:地毯上的花纹,或
第(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班里,从星际穿回来的科技天才重生之我真的很专一妖王吃错药系统之帝国崛起重回七零,带着中医走遍世界重生九八:预知未来暴富惊呆校花高考还有半年,我觉醒了超能力!住手!别奶了!伤者真受不住了!抗战:从冀中平原走上热血战场暴雨末世,我打造三层楼安全屋